跳出本地傳統名校框框 轉讀國際學校學生故事(四)
送子女入讀名校是香港不少家長的願望,但愈來愈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香港的國際學校升學。一方面是開闊眼界,學好英語;另一方面是以IB或GCSE等國際考試成績申請大學。事實不僅如此,國際學校更輕鬆的學習氣氛實際上有助於學生找到他們想學的東西,並鼓勵更積極的學習。
上期談到李太的大兒子入讀國際學校後,由「不適」到逐漸適應,更有不少意外驚喜。原來他的運動天分在小學時未被發掘,「當時只重視學生成績,運動方面卻不太理會。」他向筆者表示,以前在小學只有打羽毛球,運動堂來來去去都是跑圈,入讀國際學校後才發現:自己的運動原來可以做得很好,因為這裏要求學生作多方面發展。
他又透露,自己現時的成績不錯,以英文、中文、歷史和體育的分數最高,「這裏的同學表面上沒有太大競爭,但我知道各人都很認真和努力!」現時就讀十一年級的他,和本地高中生一樣參與許多專題研習。去年暑假,他籌劃了一個四日三夜於馬灣舉行的籃球營活動,招待三十多名十多歲的學生參加;「有這個構思因為自己喜歡打波,告訴老師後,他指導我怎樣開始,結果由邀請教練,找地方和宣傳,都是自己做,最困難是找地方,幸好透過朋友幫助知道馬灣有合適的地方。」他認為這次經驗很寶貴,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。
另一邊廂,筆者和李太的小兒子談過,原來兩兄弟背景一樣,升中時轉讀國際學校,現時弟弟是九年級生,但不像哥哥在轉校之初遇上適應的問題;「我沒有遇到大問題,因哥哥轉校時,經常向我談起校內生活,令我對學校的情況有心理準備。」弟弟比哥哥少兩歲,說話時多了一份孩子氣,但相當健談。他又告訴筆者,讀國際學校不是外面的人想像般輕鬆,「國際學校的確側重學生的個性和能力發展,但正因兩樣都要平衡,學生不可以只顧着玩,也要讀書,而且學校有測驗去考核你是否懂得,真的學懂了才會上進級。功課量也算多,所以我覺得國際學校都頗難。」他還向筆者歸納了一個結論:「如果你想讀國際學校,懂得分配時間很重要!」
對於未來往海外留學的生活有何憧憬,弟弟一臉認真地說:「期望考到一所好的大學,但我知道做人不可以只有讀書一樣,還要有均衡發展。」比起本港同齡的孩子,兩兄弟在父母的潛移默化教導下,對自己未來的路,多了一份主見,也多了一份信心。
從小在英國寄宿中學開始,在英國倫敦生活了15年,對當地生活和地區非常熟悉。陳博士就讀優質海外學府,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英皇學院科學學士、帝國學院大學科學碩士,布里斯託大學教育行政管理和政策研究博士。她對本地和海外升學出路瞭如指掌,廣受家長和留學生歡迎。